在準備久久未寫的留稿之前,先寫一篇小品,以免被朋友批評小弟很久也交不出貨。
民調,已經成為傳媒界定何為社會現實的重要工具,作為傳媒工作者,每天都可能要接觸這些數字,所以今日小弟想略談一下這課題。
民調涉及的機制很複雜,較簡單的說法,是傳媒重視民調,民調通過傳媒變得有「真實意義」,當權者或從政者通過對民調的反應構造真正的社會現實,正因為民調與真正的社會現實有這種聯繫,因此進一步深化傳媒對民調的重視。(死,我自己都唔知自己寫緊乜添)
對民調的重視,出於兩種迷思,一是民調反映社會現況,二是相信從政者或當權者會在意民調,並作出適切的反應(實際上,當權者有時有做,有時冇做,但傳媒傾向將當權者所做的一切,都視作已考慮民調的因素,這裡有將自我判斷合理化的弊病,亦成為政府利用傳媒的其中一個切入點。這裡再講的話會太深,這篇文章就不算是小品了,所以往下不表)。
傳媒將民調大肆報道後,向市民發放集體錯覺,讓他們覺得真有這種社會現實出現,他們有期待政府或從政者對這個社會現實作出回應。政府或從政者作出反應(哪管是否認同該民調結果),傳媒和市民將該反應和民調結果「綑綁」式解讀,通常離不開兩者:順應民意或不理民意,由是構成了真正的社會現實(別花時間討論如何定義社會現實,視之為已發生的行動可也)。
講了這麼久,都未到正題,但文章已過長了,唯有待續,下回分解。
P.S. 請看12月26日明報A疊馬家輝撰寫的筆陣,值得一看,當中引用一句彼得杜拉克(PeterDrucker)在《總統的六條守則》的一個守則:「一旦當選,就要停止競選」,好到!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