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7月22日星期日

誰才是世界的主宰?--我讀宋鴻兵的《貨幣戰爭》

這個世界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小故事,你不會在歷史書看到,也不會在政客口中知道,之所以不為外道,不單是因為這些小故事太過恐怖,也因為有人刻意地將之隱藏。我剛在書展買的這本書,講的就是有關資本主義的恐怖小故事。

如果我告訴你,這個世界上最有財有勢的不是Bill Gates,又或者你手上面拿著的每一張10元紙幣,都是從你手中拿走了1元後才印製出來,又或者,打仗最發達的不是軍火商,而是......

若你稍為熟悉金融運作的話,應該會知道英磅是由英格蘭發行,美元是由聯邦儲備局發行。但你又可知道,真正控制發行權的是什麼人?不是英女王,也不是美國總統,而是跨國銀行家族。

《貨幣戰爭》這本書,簡單講述了英格蘭銀行產生的經過,話說17世紀某英國國王十分好大喜功,卻沒有足夠的財力,於是某銀行家向國王提議,成立一間英格蘭銀行,由銀行向英國政府發行永久國債,即不用還本金,只需要每年還8%的利息,但銀行家還有一個條件,就是讓英格蘭銀行成為唯一發行貨幣的中央銀行。

國王答應了,資本主義下中央銀行的金融體制正式面世,國王亦因此有大筆金錢花費,但也許他沒有為意到這個決定的意義。那就是政府向了一個超級大耳窿借錢,不但永遠還不清,而且會愈借愈多,因為以後英王室每次發行紙幣,都要向英格蘭銀行借入同等幣值的國債。

誰付利息?對不起,付息的不是英國政府,而是英國人民。人民的稅收,有相當部分因為這個發鈔機制,而落在銀行家的口袋裡,政府將債務轉嫁了給人民。

聽起來很陰謀論吧?書中還有更陰謀論的。

美國成立聯邦儲備局的過程相當曲折,早期的美國總統不少都抗拒將發鈔權流入私人銀行家的手中,但最終還是敗在銀行家手下,當中不少是英格蘭銀行持有者的大家族成員。

書中比較過多名總統遇刺事件,由林肯到甘廼迪,都發現一個共通點,就是他們死前不久,都曾經公開講過或試圖要從銀行家手中,搶回發鈔權。書中又提到大蕭條、兩次世界大戰,都和這班銀行家脫不了關係,因為他們已經從實質上控制了這些國家的政權。

這裡有人會問,為什麼銀行家會喜歡打仗? 因為國家打仗就要大量用錢,國庫空虛便要借錢,銀行便可以乘機擴充國家的債務。所以說,打仗最賺的,不是軍火商,而是銀行家。

書中引述,顯赫一時的猶太裔銀行家Rothschild家族,在19世紀時五個兒子分別掌控了五大國家的發鈔權,老Rothschild臨死前說:「如果我的兒子討厭看到戰爭,這個世界再沒有人會喜歡戰爭。」

這本書好像小說一般,很容易讀,但也很易令人質疑它的真偽,因為它將銀行家視為很多歷史事件的幕後黑手,這難免有點過份簡單化和陰謀論。我們都知道,少數的商人是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贏家,但資本主義最成功的地方,是製造了一系列暗地裡維護少數商人利益的制度,讓我們天真地相信,這個世界並不是有錢就大晒,令我們相信這個世界是各司其職,官員是治國的,軍隊是保衛國家的,法律是平等的,人類是自由的。可這本書告訴我們,一切都錯了,很多事情左右大局的,是個別的銀行大家族。

我不敢說這個立論絕對正確,事實上我也做過一些搜尋工夫。我發現,書中提到英美中央銀行的成立部分,很多資料原來早在二次世界大戰已有人提過。那是一個名叫Ezra Pound的美國詩人,他在二戰時於意大利電台中,公開批評美國插手這場戰爭,他的理據就是指有班銀行家正利用這場戰爭發財,而他們以操控國家發鈔的手段,直接掠奪人民的財產。

這位敢言的詩人在二戰後即被美國控以叛國罪,並囚禁在精神病院。上世紀末有人將這詩人當年在意大利電台所講的言論輯錄出來,為他平反。詳見 http://www.barnesreview.org/ezrapound.htm

Ezra Pound所提到的操控國家發鈔,主要是關於美國聯儲局的成立。美國聯儲局的主席雖然是由總統委任,但裡面25名成員中,有20名都是由各大銀行推選出來,它本身就是一間中央銀行,但為何不用中央銀行之名呢? 原來背後也有段故事。

話說美國總統一直都和銀行家爭奪發鈔權,19世紀曾經有兩間中央銀行成立過,但都被總統分別取消掉。英格蘭銀行和Rothschild家族也因此以停止發債,破壞美國貨品、金融市場,以至暗殺等手段來對付這些美國總統,也因此令市民覺得這些銀行家惡名昭彰。

到1910年美國經濟日下,要改革金融系統,總統成立了委員會著手此事,當時有一班銀行家和一名參議員,秘密地去到一個名叫Jekyll Island的私人小島,商討成立中央銀行的事宜。為確保市民會支持,他們迴避了中央銀行之名,改為聯邦儲備局。

由於美國憲法寫明,貨幣發行權在國會,於是聯邦儲備局名義上是由國會控制,但實際控制權卻在銀行家手裡,所以當時便有人質疑成立聯邦儲備局是違反美國憲法。

有關以上一段歷史,Eustace Mullins的一本書寫得很清楚,可以在http://www.apfn.org/apfn/reserve.htm 看到部分內容。

我之所以推介這本書,除了因為內容很新鮮外,亦因為近期金管局一個令人摸不著頭腦的行動,就是突然修改指引,規定香港的發鈔銀行不可以有超過20%的股權由外國政府或外國政府轄下機構掌握。令人費解的是,為什麼金管局之前不作這些規定,現在卻無聲無息之下突然這樣做?

《貨幣戰爭》這本書在上月才發行,連金融司司長徐林都在書內寫上評語,有理由相信,這部書不只是一部私人作品那麼簡單。隨著「中美策略經濟對話」在5月簽訂,中美在銀行金融方面的進一步合作細節將在下半年敲定和開展,當中難免觸及最敏感的人民幣問題。可以估計,中央政府應該比作者更加掌握西方金融制度,隨著內地金融制度逐漸開放,也許很快我們便可以看到人民幣的攻防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