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3月23日星期一

The Reader: 人際間溝通的距離(含劇情透露)

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究竟可以有多遠?要怎麼樣的溝通方式才可以拉近距離?即使明白怎樣做,在當中又需要多大的勇氣呢?

事前沒做足功課,沒有看任何影評和簡介,與友人看最佳女主角Kate Winslet主演的The Reader,結果看完後仍然一頭霧水,帶著一堆問號離開。晚上與友人在burger king邊吃包邊賽後檢討,兩人理清了一點頭緒,自圓其說一番,我就試著在這裡整理一下。

簡單而言,故事以幾個時空的片斷扣連,比較主要的有三個。第一個是男主角Michael在1958年15歲時於德國,巧遇年紀大他21年的女主角Hanna,在Hanna主動的挑逗下,兩人開始了數星期的性關係,其間兩人除了做愛之外,Hanna要求Michael為她朗讀書本,直到有一天以Hanna突然離開結束。

第二個是Michael在大學修讀法律時,在旁聽一宗官司時再次遇到Hanna,但Hanna已是庭上被審判的納粹戰犯,被指控與另外五名被告為集中營工作,害死了數百名猶太人。Hanna因為隱瞞自己不識字的事實,結果獨攬主要的罪名,被判終身監禁。

第三個是Hanna在獄中,多年後Michael向她寄了多個他親自朗讀書本的錄音帶,Hanna也因此學識了文字,並寫信給Michael,但Michael沒有覆信。就在她出獄前一星期,Michael探了她,卻問她對過去集中營的所作所為有什麼感想,她說自己怎樣想並不重要,就在出獄前一晚,她上吊自殺。Michael對她的自殺感到自責,最後終於選擇接受這段過去,與女兒探望了Hanna的墓,告知女兒當年的故事。

這三段時空扣連下,到底想帶出什麼信息呢?我想頭半小時的裸露和性交場面也許更讓觀眾印象深刻吧。我想,作者的用意,也許是想講人與人之間的距離,這個距離不是物理上的距離,而是經歷、出身、認知、以至感受上的距離,人很容易會選擇逃避,不去正面面對這些距離,並沒有勇氣去嘗試溝通。The Reader講的是朗讀,但其實要讀的不是書,而是人,讀你所愛的人。

為了容易理解,我用三個問題去串連整個故事主題。

為什麼Hanna與Michael相處時只有性交與朗讀書本?

還是發育時期的Michael遇到成熟的Hanna,深深地迷戀,但Hanna並沒有過問過Michael的生活和過去,事實上也無從過問,不只是因為年紀上、生活經歷上的距離,亦加上Hanna不懂文字,她亦深以為恥,刻意掩飾,實際上她與Michael溝通和維繫關係的方式,就只有性交和叫Michael朗讀書本。但Michael需要的,是正常的男女關係,在Michael提到自己的校園生活,說自己為了Hanna連生日party都不去時,Hanna選擇不辭而別(當然,她離開的一部分原因,也是因為公司要將佢由剪票員升做辦公室工作,不識字的她除了逃避外,實在沒有辦法。)。

這一段性的場面有點喧賓奪主,其實Hanna要Michael朗讀書本才是重點,刻畫出兩人之間的距離,及Hanna所選擇的溝通方式。不過,這方式與其說是溝通,不如說是Hanna選擇逃避正視這個距離的方式。

為什麼花長篇幅描述Hanna的審判?

這裡有幾個重點,一是Hanna對自己在集中營的所為並沒有悔意,當法官問為什麼在炸彈擊中困著猶太人女囚犯的教堂時,她不打開教堂上鎖的門,令那些女囚犯燒死時,她反問不明白法官為什麼這樣問,她說自己是守衛員,不能打開門讓囚犯四處奔走場面失控。

這一段突顯了她並不覺得自己所做的有錯,只視當時的工作是一種職務,這種認知在今時看固然是難以接受,但更深層次去看,不同的位置、不同的時空,對一件事件的解讀也可以是截然不同,甚至是彼此完全無法理解的。第二段時空所描述的距離,比第一段時空的距離又更深一層次,往後故事也是圍繞這樣一個距離發展。

旁聽審訊的Michael,只怕對自己竟然與一個納粹罪人有過關係,甚至迷戀,而感到很羞恥吧,以至於他明明知道Hanna不識字,卻沒有說出來,令Hanna最終被判終身監禁。他在探望Hanna的中途,突然決定放棄,轉身離開,也是反映他選擇逃避和否定過去與她的關係。

Hanna為什麼要自殺?

到即將出獄的一刻都沒有覺得自己當年犯錯的Hanna,選擇自殺一定與悔疚無關。我相信緣由來自Michael送上了自己錄製的朗讀聲帶,給予Hanna一個錯誤的信息,以為Michael想與她建立關係,她利用聲帶去學識寫字,到寫信給Michael,到在信中明言希望Michael回信,都是描寫出她多麼希望與Michael溝通,建立關係。識字的一個深層意義,其實就是拉近彼此的距離。這次Hanna選擇正視第一段時空所描述的距離。

可是在Michael心中所建構與她的距離,卻是第二段時光所描述的深層次距離。因此Michael沒有回信,以至在Hanna出獄前,他去探望時,他問她怎看以前,她問是指當時兩人性關係那段時光嗎,他卻說不是,而是當年(集中營)的事情。那一刻,Hanna的失望溢於言表,在出獄前一晚,她選擇自殺。

這是我和友人傾談後整理出來的思緒。所謂的距離,無論有多少客觀的理由,都是人們自己所建構出來的,如何縮短這些距離,究竟是要互相理解,要遷就,還是要改變自己呢?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是否可以超脫這些所謂歷史、出身、認知的枷鎖呢?人要不選擇逃避,又可以如何正面面對這些距離呢?

補充一些資料,The Reader來自於德國法律教授Bernhard Schlink的小說,德文是Der Vorleser,意思是朗讀者。